新甘肃·甘肃农民报通讯员 李蓉
秋风吹过康县豆坝镇的山川田野,空气中渐渐弥漫起属于丰收的特有香甜。放眼望去,屋檐下挂起金灿灿的玉米串,山坡上沉甸甸的苦荞压弯了枝头,林子里传来打板栗的欢笑声——这个秋天,豆坝镇的丰收格外热闹。
金浪记:千亩玉米晒秋光
清晨的阳光洒进山谷,豆坝镇的玉米地里就忙碌了起来,村民们背着背篓穿梭其间,“咔嚓”声此起彼伏,沉甸甸的玉米棒应声入篓。“今年雨水匀,玉米长得实在。”老张抹了把汗,脸上是藏不住的笑意。不到半晌,屋檐下、晒架上,垂挂的玉米串织成道道“金帘”。
今年,豆坝镇1000余亩玉米预计收获80余万斤。这些凝聚着阳光雨露的果实,既是农户过冬的安心粮,也是市场上备受青睐的抢手货。而这丰收盛景的背后,是“党建引领+产业赋能”的坚实支撑。豆坝镇党委创新“1131”产业发展模式,通过合作社整合资源,以技术指导保障品质,靠品牌打造拓宽销路,让传统的玉米种植焕发新生机。
苦荞记:点苦成金富农家
地处康县西南部的豆坝镇被群山环抱,时下,走进豆坝镇刘坝村、杨李村一带,两千亩苦荞正谦逊地垂下饱满的穗头。这株小小的“金色颗粒”,在豆坝镇演绎着“点苦成金”的产业传奇。
“别看这苦荞个头小,可是咱们的‘金豆豆’。”杨李村种植大户杜占应蹲在地头,轻轻托起一株苦荞,“以前种别的收成不行,现在改种苦荞,一亩地能多挣好几百元。”
立足高海拔、无污染的生态优势,该镇将苦荞这株药食同源的杂粮打造成特色农业的核心。2025年,全镇苦荞种植面积达2000余亩,预计产量180吨,曾经的撂荒地变身“致富田”。更难得的是,全镇15个村党支部与加工企业组建产业联盟,构建起完整的“种植-加工-销售”链条。
在豆坝镇刘坝村苦荞加工厂,原粮经过筛选、去杂、初磨,变成苦荞粗粉;荞麦壳被清洁烘干,为保健枕芯提供原料。这些初加工产品输送到精深加工企业后,幻化成苦荞米、苦荞茶、苦荞挂面等系列产品,附加值提升20%以上。如今,这株小苦荞已带动600余户群众走上致富路。
栗林记:青山藏宝惠民生
走进豆坝林区,两万余亩野生板栗林郁郁葱葱,脚下是松软的落叶,头顶是撑开的绿荫。村民们正举着长竿打板栗,带刺的栗苞噼里啪啦落下来,孩子们欢快地在草丛间捡拾。“现在支部组织统一管护,板栗结得又多又好。”豆坝镇捷垭村党支部书记罗长均边说边剥开一颗板栗,露出油亮的果实,“咱们的野生板栗,可是城里人抢着要的生态货。”
在豆坝镇党委推动下,该镇两万多亩野生板栗林得到了科学管护。既保住了青山绿水,又让乡亲们多了一份收入。丰收时节,光是卖野生板栗,不少农户就能增收三四千元。这满山的板栗树,真正成了守护生态、造福百姓的“绿色银行”。
“以前板栗树没人管,现在支部组织起来,收成翻了一番!”安何村村民李兴贵的感慨道出了变化的关键。豆坝镇紧扣“林区党建+特色产业”发展方向,通过科学管护提升品质、搭建平台畅通产销,让野生板栗焕发新生。
玉米的金、苦荞的褐、板栗的绿——这三色共同晕染出豆坝镇产业兴旺的斑斓画卷。在这幅画卷里,有玉米满仓的踏实,有苦荞飘香的喜悦,有栗林叠翠的生机,更有党建红引领下产业兴、百姓富、生态美的生动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