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甘肃农民报记者 郭彦英
金秋时节,天水市的川台地畔、浅山梁峁间一派繁忙景象。在甘谷县西坪镇马家河流域的田垄上,耕地机轰鸣着翻起新土,覆膜机在身后拉出平直的地膜,村民们紧随其后将饱满的麦种倒入播种机料斗,机械手轻扳操作杆,种子与肥料便精准植入湿润的土壤中。这场与农时的赛跑,正沿着渭水两岸铺展开来,全市194.61万亩冬小麦、68.51万亩冬油菜的播种任务,在农机声与脚步声中稳步推进。
当前正值秋播关键时期,天水市以“稳面积、提质量、保丰收”为核心,统筹推进责任落实、良种推广、农资保障、技术服务等重点工作,全市秋播战场呈现出农机轰鸣、农户忙碌的火热景象。截至目前,甘谷、清水、秦州等县区已按农时推进冬小麦、冬油菜播种,为来年夏季粮油丰产筑牢根基。
今年以来,天水市深入实施粮食产能提升和粮油作物单产提升“两大行动”,夏粮已收获202.55万亩、预计产量48.72万吨。今年全市应播冬小麦194.61万亩,已播种149.27万亩。为确保秋冬种落地见效,全市储备调运化肥6.38万吨、种子9850吨、农机设备4.3万台(套),组织农技人员深入田间监测墒情、苗情,全方位为秋冬种保驾护航。
“白露高山麦”,金秋的秦州大地,梯田与川道里随处可见播种机穿梭的身影。在皂郊镇杨家沟村的麦田里,农机手驾驶大型播种机匀速前行,翻耕、播种、施肥、覆土一气呵成,整齐的麦垄在田间延伸。
“村上要种500多亩冬小麦,目前已完成300多亩,10月中旬就能收尾。机播又快又省人工,成本降了不少,大家种粮积极性更高了。”杨家沟村党支部书记张同求擦着额头的汗,指着身后的地块说。
秦岭镇梨树种养殖家庭农场内,负责人郭海军正指挥农机作业,小麦播种施肥一体机在地里来回穿梭,麦种与肥料精准植入土壤。“农场今年要种1300多亩小麦,现在已种了600亩,剩下的一周内就能完成。”郭海军说,对比人工撒播,机播不仅省时省工,还能保证播种深度均匀,为培育壮苗打下基础。
据秦州区农业技术综合服务中心推广研究员杨建太介绍,今年秦州区计划播种冬小麦32.6万亩,目前已完成15万亩,剩余面积将在10月中旬全部完成。“后续我们会持续加强秋播后期管理,指导农户做好压保墒、除杂草,确保冬小麦安全越冬。”
甘谷县围绕“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全力稳定冬小麦33.3万亩、冬油菜10.4万亩的播种目标,目前已完成冬小麦23.3万亩、冬油菜10.4万亩,预计10月底全面完成播种。
甘谷县农业农村部门还重点推进20万亩旱作农业技术推广,其中秋覆膜5万亩。在大石镇,农户们正抢抓墒情开展秋覆膜作业,一张张地膜在田间铺开,为来年种植筑牢抗旱基础。
“覆膜能保水保肥,还能减少杂草,往年覆膜的地块亩产比不覆膜的能多收100多斤。”大石镇农技站站长说。
进入10月,清水县王河镇合作社院内一派繁忙,一辆满载农资的挂车刚停稳,各村负责人就组织群众有序搬运。“我们村种600亩冬小麦,预订了200袋尿素、200袋二铵,今天货一到就赶紧来领,过几天就能播种了。”王河村党支部书记王敢年说,农资直接送进村,省去了农户自己运输的麻烦,特别方便。
在天水的田野上,政策的温度、科技的力量正转化为抢播的速度与精度。从秦州的播种现场到甘谷的覆膜地块,再到清水的农资配送点,天水市各地正抢抓农时、协同发力,以良种良法配套、物资技术双保障,在广袤田野播下丰收希望,为明年粮食丰产丰收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