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甘肃农民报记者 王甜
指尖轻触,清泉浸润根系;数据流转,沃土孕育新生。
在庆阳市镇原县,物联网与大数据的深度应用,让传统农业突破了季节的束缚——这片希望的田野,由此生长出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数字春天”。
这春天,不仅停留在和风细雨的表象,更藏在一串串实时跃动的数据中;
这春天,不仅局限于土壤耕作的传统范畴,更延伸至从育种到加工的全产业链条。

一棵菜的“数字人生”
指尖轻点,清泉自来。在位于镇原县新集镇的甘肃聚广利现代设施蔬菜种植基地,负责人王忠民只需在手机屏上轻触几下,千亩菜园便悄然开启精准灌溉。水流顺着地下管网,直抵每一株蔬菜的根系深处。
“人哄地一时,地哄人一年。如今咱们‘码’上种菜,数据当家!”基地负责人王忠民道出了这片土地的新变化。
2022年,通过精准招商引资,这座总投资1.2亿元的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在此落户。放眼望去,2栋玻璃数字连栋温室、73栋塑料数字连栋温室和数字化育苗中心错落有致地分布在田间。


在这里,作物的生长状态被转化为一组组精确数据:“夜温10-15℃,光照强度10000以上勒克斯……”传感器成为作物的“贴身翻译”,24小时监测生长环境;物联网构成“神经网络”,实时传输数据至云端;人工智能则扮演“种植专家”,通过算法模型给出最优生长方案。
不止如此,从一粒种子到一篮蔬菜,这里还构建起了全链闭环体系。智能化育苗、新品种培育、集约化种植环环相扣,打造出“选育产销”一体化的现代农业生产模式。今年,该基地育苗供苗能力达1.3亿株,带动镇原县订单种植辣椒3万亩,特别是4000株原本适宜南方种植的蓝莓F6,通过环境精准调控,也在黄土高原上安了家。
“我们通过数字模拟蓝莓原生环境,调节温湿度、光照和土壤酸碱度,让这些‘娇客’也能在此茁壮成长。”技术员介绍,除此之外,基地还聚焦市场需求,培育番茄、德国香葱、螺丝椒、蓝莓等多元化果蔬品类。

一朵椒的“产业之旅”
火红的辣椒,成为镇原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生动写照。这朵辣椒的旅程,是一场从田间到车间的“产业蜕变记”。
企业创新推行联农带农机制,免费提供优质种苗,并按协议价统一回收产品,让辣椒真正成为群众增收的“金疙瘩”。
时下正值大棚辣椒采收旺季。走进聚广利的连栋温室,扑面而来的是一股热浪和辣椒特有的辛香,整齐划一的植株间,红艳艳的辣椒挂满枝头,农户们穿梭其间,动作娴熟地将一个个鲜红的辣椒放入桶中。“最近每天都要组织大量人手采摘,日采收量在30吨左右。”王忠民说。

2024年,全县辣椒订单种植面积已达3万亩,清一色采用聚广利统一培育的优质种苗,标准化生产让辣椒品质更加稳定。
采收季的辣椒很快被送往加工车间。在聚广利万吨果蔬加工中心,5条自动化生产线昼夜运转。经过严格筛选的辣椒,在这里开启了“七十二变”的旅程:有的被制成香醇的辣椒酱,有的被加工成爽口的泡椒,还有的被切成均匀的辣椒丝。工人们各司其职,有条不紊地操作着设备,将刚刚采收的辣椒转化为各式商品。
目前,该中心已完成投资5000万元,建成蔬菜冻干、烘干、打酱、冷冻预制等5条生产线,可生产辣椒系列及各类冻干蔬菜水果产品,让新鲜果蔬成为订单化产品,远销全国各地。
一群人的“增收之路”
一子落地,满盘皆活。
聚广利的创新模式,犹如一把金钥匙,为当地农民打开了增收的“多重门”。土地流转金、务工薪金、订单种植收益金、入股分红金——“四金同享”的收益格局,让乡亲们的钱袋子实实在在鼓了起来。
从育苗、移栽到采收、加工……仅辣椒这一项,就串起了一条完整的就业链。在用工高峰期,基地每日吸纳100余名村民务工,“挣钱顾家两不误”在这里从愿景变成了现实。
“按袋计酬,多劳多得。一天能挣150到200元呢。”正在大棚忙碌的村民毛会叶说。
走进加工车间,又是另一番忙碌景象。生产线上,工人们正将新鲜辣椒加工成辣椒酱、泡椒等产品。“现在月收入将近5000元,加上土地流转的租金,日子是越过越有奔头!”车间工人李合平笑着说。

企业常年吸纳固定务工100余人,高峰期季节性用工超800人,年发放劳务报酬2500万元,群众订单种植收入1.2亿元,带动村集体增收150万元。
以聚广利、沅山、肆季田园等龙头企业为引领,镇原县持续推动农业科技升级,全面推广智能控制、全膜覆盖、基质育苗等先进技术。今年,全县计划种植瓜菜31.2万亩,其中设施蔬菜3.5万亩,蔬菜年加工能力突破2.3万吨。
科技赋能产业,产业带动增收。通过土地流转、就近务工、订单种植等多重渠道,全县累计带动7300余名农民在家门口就业,培育种植大户1.7万余户,发展订单瓜菜6万亩,可带动户均增收10000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