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甘肃农民网!

梨花丛中“红梅”笑
2022-10-11 10:05:40 来源:新甘肃·甘肃农民报记者 何成军 编辑:王丽丽

甘肃农民网讯  新甘肃·甘肃农民报记者 何成军

万红梅是高台县宣化镇站南村人。2000年,她和丈夫赵克林在张掖包工程时,偶然了解到,当时除国营林场外,大包干以后建起的小果园,房前屋后栽种的梨树,因为销路不畅,不见效益,好多农户都把树砍了改种粮食。她和丈夫反复斟酌后,万红梅觉得,这或许是发展林果业的一次商机,于是拿出积蓄在宣化镇骆驼城开发区买了300亩地,并邀请气象、果树专家考察,发现这里的土壤、水质、气候都适宜梨树生长,最终决定栽树建园。

刚开始,由于不懂技术,不了解果树品种的生长习性,万红梅稀里糊涂从甘肃景泰购进皇冠、绿宝石、早酥等新品种梨苗。自从栽上梨苗后,万红梅就成了梨园的“掌门人”,她把全部心血倾注到了梨园建设。经过5年的呵护,梨树开始挂果,皮薄脆甜的香梨虽在当地很受欢迎。

但由于受市场限制且不宜碰撞,外运成了难题,加之当时骆驼城防风林带少,离风沙口近,春天风沙大,梨树逐年出现抽干、枯死的现象,特别是2008年的一场冻害,更是雪上加霜,近三分之二的梨树被冻死或冻伤,存活的也只是小部分早酥梨,刚开始挂果的梨园近乎绝收。

看着斑秃的梨树上稀稀拉拉的梨儿,万红梅她在梨树下大哭了一场,8年心血几乎付诸东流。是继续更新梨树还是改种庄稼,万红梅陷入了两难……

痛定思痛,她振作了起来,咬牙从银行贷了100多万元,经过这次挫折和市场调查,她发现,早酥梨虽然价格低,但耐储存,市场前景广阔,第二年,她对新品梨进行更新,逐年换成了早酥梨苗。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10多年的不懈努力和优胜劣汰,她的300亩梨园又郁郁葱葱,重焕生机,并且成立了宣化镇林杰新品梨建设基地。

金秋八月,记者在她的梨园看到,香甜可口的脆梨犹如一盏盏黄灿灿的“小灯笼”挂满枝头。120多名季节工笑声朗朗,将一个个香甜可口的脆梨采摘、精选、套袋、装箱、外运。据万红梅介绍,目前,梨园有固定工10多人,有自己的餐厅,每到采摘期,100多号人在这里热热闹闹吃饭、领工资,全年累计用工量达3000人(次)。

“一个人富了不算富,采摘期,每天发工资就得1万多元,一年就得五六十万元,没有这些打工者,我的梨园也不会有今天。”万红梅乐呵呵地说。钱是大家一起挣的,管理好果园就得处理好与务工者的关系,梨园的效益好了,自己有赚头,周边的群众也有挣头,打工旺季,不但要让他们挣上钱,中午还要有口热乎饭吃,回到家里,餐桌上还要有甜甜的脆梨。

多么朴实的话语。23年的坚守,静看花开花落,只为硕果满枝,绿了荒滩,白了头。万红梅用青春在荒滩谱写了一曲鸟语花香的生态赞歌。

“现在子女们都大了,各有各的事业,我也不拖累他们,再干几年,树也大了,干不动了,就把园子拓展成集乡村旅游、采摘为一体的生态园,举办个梨花节、采摘节什么的。”万红梅说。

  • 甘肃农民报版权所有
  • 未经书面授权
  •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甘B2-20060007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编号:2806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