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农民网讯 春天在文屏山顶欣赏一排排云杉、刺柏等常青树;夏天漫步在乡间小路,沿途绿树成荫;秋天陶醉在漫山遍野浓郁的果香中;冬天在南河公园欣赏挺拔的白杨,遐想它的傲骨。这就是静宁县生态建设靓丽的美景,林与果相辅相成,生态林与经济林同频共振,共同书写了一幅静宁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
八里镇植树造林现场。
近年来,静宁县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和“绿色发展”理念,始终把林果业建设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抓手,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有力支撑,坚持高标准定位、高起点谋划、大力度推进,该县生态强基,产业增效,林果业建设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今年静宁县主要以312国道界石铺镇北山和平定高速灵芝段面山为重点,迅速启动陇中地区生态保护和修复重点项目,全面开展造林绿化工作。主要选取贾河、仁大等11个乡(镇)作为建设区域,规划工程造林1.709万亩,其中人工造林0.709万亩,涉及贾河、仁大、李店等7乡(镇)22村63个小班;退化林修复1万亩,涉及贾河、仁大等8乡(镇)33村187个小班。通过项目建设,使项目区逐步增加林草盖度,提升森林质量,改善生态环境,增加群众收入,最终解决县域的重点生态环境问题。
如何将生态建设底色擦得更亮?静宁县不断思考和总结经验,提升工作做法,为生态建设提供精准技术支撑。
“统筹兼顾、科学编制规划先行。”这是该县林草专业技术人员的共识。每年实施生态建设项目计划时,静宁县抽组工作专班,在加班加点全面完成造林空间适宜性评估的基础上,以造林空间适宜性评估数据库为依据,提取人工造林小班。在“国土三调”数据库乔木林中提取退化林修复小班。通过逐小班现场核对调查,再次剔除不适宜的面积,最终确定了适宜规划的小班。
静宁县林草局副局长李五四介绍,在项目规划上,打破地域界限和行政区划,跨乡联村,按梁系、整流域统筹规划,整体推进,实行小流域综合治理。在树种选择上,本着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原则,选用抗逆性强,生长速度快的云杉、油松、刺槐作为造林树种。
大家运送苗木。
建管并重、改善生态环境。按照突出重点、规模营造、整体推进的建设思路,坚持针阔叶混交、高低立体化搭配,集约推广下陷式整地栽植技术、土球浸泡栽植技术、注入式浇水技术、截杆抗旱等造林技术,全方位提高造林成活率。
“在施工过程中,中标公司严格按照初步设计中的造林地点、造林树种、苗木规格、造林密度和混交模式进行施工。并借鉴了以前实施项目的经验,杜绝了个别栽植地块不准确,栽植数量不到位,栽植质量不合格的现象。”李五四说,今年夏秋雨水少,尤其伏旱比较严重,土壤墒情差。我们严格按照初步设计程序进行施工,先整地,再栽植、然后浇水覆土,确保了苗木成活。
同时在实施过程中,严把苗木、栽植、浇水“三关”,切实提高造林成活率。
大力推广抗旱保成活技术措施。除推广多年来总结的截杆造林、带土球栽植、雨水截流等常规技术外,静宁县还大力推广这两年通过实践总结的下陷式栽植、土球浸泡和注入式浇水3项抗旱保成活技术措施。
静宁县通过技术提升,确保了一棵棵树苗的成活,实现了山上山下、沿河沿路、城郊城区、村社四旁植绿增绿,切实加强了全县的绿化建设和生态保护,2022年造林绿化达到 5.5万亩,打造绿色通道500公里,森林覆盖率达到32.85%,擦亮了静宁县高质量发展的绿色颜值。(李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