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甘肃农民网!

从“千年药乡”到“中国药都”的进阶之路
2023-08-29 10:06:19 来源:新甘肃·甘肃农民报记者 杨万明 何香利

微信图片_20230828174823.jpg

第四届中国(甘肃)中医药产业博览会道地药材展示。

微信图片_20230828174810.jpg

微信图片_20230828173505.jpg

微信图片_20230828173513.jpg

新甘肃·甘肃农民报记者 杨万明 何香利 文/图

定西,被誉为“千年药乡”,是全国道地、优势地产中药材的主产区之一。陇西、岷县、渭源赢得了“中国黄芪之乡”“中国当归之乡”“中国党参之乡”的雅称。千百年的中医药传承,让陇中大地积淀了深厚博大的中医药文化。

近年来,定西市立足源远流长的中医药文化和丰富的中药材资源,积极培育发展中医药产业,扎实推动中医药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实现了中医药产业聚集和规模扩张的历史性跨越。自2021年甘肃省印发《“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提出将中医药产业作为全省经济重要支柱产业,力争到2025年中医药全产业链达到千亿元产业规模以来,定西市按照“以医带药、以药促医、医药并举、药医共荣”的思路,着力打造集种植、仓储、交易、加工、检测、研发、使用于一体的中医药发展全产业链。

数据显示,2022年,定西市中医药产业全产业链产值425亿元,实现增加值46.24亿元,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8.1%……“千年药乡”正在向着“中国药都”稳步前行!

标准化种植 陇中大地药飘香

陇西县福星镇庞家岔村的万亩中药材种植基地里,随处都是忙碌的药农,村民王志勇正弯着腰埋头除草。他说:“种植中药材已经十几年了,这几年县上大力发展标准化种植,从种苗提供到种植,从施肥用药到病虫害防控,全程都有农技站的工作人员指导。去年种了24亩中药材,收入超过了15万元。今年发展到30亩,收入预计能到20万元。”

定西市按照《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和“订单种植、科学管理、连片发展”的要求,引导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建设规范标准的中药材规模化示范基地和标准化绿色药源基地,并通过基地的示范带动,形成中药材标准化、规模化种植格局,进一步提升道地药材品质。据介绍,今年,定西市中药材标准化种植面积达到180万亩,推动全市完成中药材种植面积达216万亩,建成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基地20万亩。

科技兴药 好药带动“药才好”

大力推进中药材标准化种植的同时,定西市还大力推进中药材新品种引进和种子种苗选育水平,做到“药材好、药才好”。

漫步在首阳镇董家堡村的中国药都·陇西药圃园,羌活、川芎、桔梗,一块块良种试验田里充满了绿色生机。据了解,这里主要开展中药材品种引进驯化、种质资源保护、良种选育、中药材标准化种植技术研究及推广等工作。这里,已累计引进驯化野生及外地珍稀名贵中药材品种234种, 驯化成功198种,累计

向大田推广40余个品种。

“通过良种使用及一系列的标准化施肥和绿色防控技术支撑,我们的中药材的产量一直稳步提高。其中,党参的浸出物高于《药典》要求的15%左右。” 陇西县种子站站长管青霞告诉记者。

依托药圃园的科研示范功能,定西市大力开展中药材地方标准制定工作。截至目前,已先后颁布黄芪、党参、黄芩等道地药材品种的22个标准化种子、种苗质量、培育和栽培技术操作规程。

如今,从陇西药圃园中走出的优质中药材良种,已遍植陇西、辐射周边县市,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有力带动了中药材全产业链的建设,促进了乡村振兴。

原药仓储规范化 市场交易专业化

“药到陇西最全、储在陇西才优”是对陇西“天下药仓”最好的诠释。陇西气候干而不燥、凉而不阴,适合药材自然状态存放。优良的气候条件,吸引了不少大型药企把原材料库建在了陇西县。

陇西县采取新建和改造“两手抓”的办法,一方面积极鼓励和引进企业投资发展中药材仓储业。另一方面扶持县内仓储企业对传统仓储库进行改造扩容,采用辐照灭菌、低温干燥、红外线干燥等储存技术保障了中药材储存环节质量安全。目前,全县共有仓储企业130户,其中千吨以上仓储物流企业达到35家,静态仓储能力110万吨,仓储品种320多个,年周转量200万吨。

依托“天然药仓”的自然气候优势、“陇上旱码头”的交通区位优势和“千年药乡”的产业基础优势,位于首阳镇的首阳地产药材交易市场,已发展成为西北最大、全国最重要的中药材原产地交易市场之一。市场负责人史彤介绍,这里已形成了年交易原药材和饮切片50万吨,年交易额百亿元的规模。

首阳中药材交易市场只是陇西县中药材交易火爆的缩影。据介绍,在陇西共有23个这样的各类中药材交易市场。

随着电子商务的兴起,陇西县中药材实现了“线上+线下”交易。中药材电子商务交易平台3个、专业信息服务网站13个。陇西县各类中药材的年交易量达百万吨,交易额超过200亿元,占全国中药材交易额的20%以上。

园区引领 药材加工实现精深化

从“种药”“储药”再到“卖药”,定西市把目光瞄向了中药材精深加工上。从最初的原药材、切片售卖到配方颗粒、中药制剂系列产品走向市场,定西市逐步完善了中药材全产业链的建设。

中药材全产业链的建设,离不开现代工业的介入。为了完成中药材工业化生产,定西市出台系列政策,引入头部中医药企业,设立产业园区,引导中医药企业健康发展。

以陇西县为例,2022年,陇西县围绕“强工业、强科技、强县域”行动,积极打造集中药饮片、提取物等于一体的中药产品加工体系。如今,在方圆9平方公里的中医药循环经济产业园里,国药集团、广药集团、湖南千金药业等27家知名中药加工企业,带着各自科学的管 理理念、先进的生产技术,融入定西中医

药全产业链建设,带动定西中医药产业提质增效。

抓追溯 推进质量监测常态化

为了打响“道地药材”的金字招牌,定西市和各县区中医药产业、农业农村和市场监管等部门形成合力,推动中药全产业链追溯体系建设,助推中药材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

2017年开始,定西市外售的中药材产品包装上多了一个二维码“身份证”。只要扫描二维码,该产品的“体检报告”立马呈现在手机上。“体检报告”不仅显示农药残留检测结果,还会显示出检测单位、检测人,就连药农地块姓名等信息都一目了然。

据了解,目前渭源县中药材质量安全追溯和产销对接系统、陇西县中药材大数据平台、岷县道地药材质量追溯平台已建成使用;中药饮片生产企业生产的中药饮片基本实现从种植、采收、加工和质量检测等信息的追溯;陇西首阳、岷县当归城、渭源渭水源3个中药材市场,以及甘肃中天药业、甘肃普尔康等6户中医药企业纳入甘肃省中药材流通追溯体系,12户产地加工企业分别纳入各县区中药材追溯系统。

2023年,甘肃省药监局推选甘肃省中药材产地加工追溯监管系统成功入选“2022年药品智慧监管典型案例”,有效促进了定西市中药材产品质量保证,以及“陇药”品牌影响力的不断提升。

强宣传 以品牌化推进产业发展

产品好,还要会吆喝,小药苗才能发挥大效益。近年来,在大力发展中药材种植及系列产品的同时,定西市着力于道地药材的品牌化营销战略上。以“奇正”“陇圣保和堂”“青谷家”为代表的地产陇药产品异军突起,迅速占领市场,为地产中药打开了市场知名度,赢得了美誉度。

据介绍,截至目前,定西市共注册中药材商标310件,其中中国驰名商标5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5件。岷县当归被国家审批为出口当归种植示范区,成为西北首个、全国第六个中药材质量安全示范区。陇西县被国家认定为“全国中药材(黄芪、党参)种植产业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第二批国家区域性中药材良种繁育基地”等。岷县当归、渭源白条党参被评为国家特色农产品示范区,岷县先后被评为“中国当归之乡”“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全国农业标准化当归示范县”等。

在大力推进品牌化建设的同时,定

西市坚持通过举办节会,进一步扩大陇药“朋友圈”。从连续举办八届的中国·陇西中医药产业发展大会到甘肃省中医药产业博览会,直至连续举办四届的国家级中国(甘肃)中医药产业博览会,定西中医药产业走出国门与国际接轨,获得了广泛的认可、搏来了越来越多的发展机会,地产中药材迎来了空前广阔的国际大市场。

道地药材满陇中、“千年药乡”药农富。如今,作为全省重要的中药材主产区,中药材标准化种植蔚然成风,品牌化营销百花齐放,种植了千百年的中药材,为定西药农开出了增收“良方”。全产业链的健康发展,正在稳步成为定西市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

责任编辑:王丽丽
  • 甘肃农民报版权所有
  • 未经书面授权
  •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甘B2-20060007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编号:2806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