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甘肃农民网!

信任的温度与知识的深度
2025-08-04 09:54:44 来源:甘肃农民网-《甘肃农民报》

孙海峰

西北民族大学新传学院卢毅刚教授的新作《知识的温度:专家系统与社会信任研究》于日前付梓。鄙人有幸成为卢教授力作的第一批读者,一口气读罢,受益匪浅。为使更多的朋友了解这部著作,故不揣冒昧,作文以评之。

在信息爆炸与信任稀缺并存的时代,专家系统作为社会决策的重要支柱,其公信力与社会信任的关系显得尤为关键。《知识的温度:专家系统与社会信任研究》以独特的视角切入这一议题,不仅为社会信任研究注入了新的理论活力,更以温润的笔触和深刻的洞察,为构建一个理性而充满信任的社会提供了知识的灯塔。这本书如同一场关于信任的对话,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人文的温度,让人在阅读中感受到知识的力量与信任的珍贵。

观点新颖:从“温度”到“深度”的信任重构

本书最令人耳目一新的观点在于其对“知识的温度”的隐喻性诠释。作者并未将专家系统仅仅视为冷冰冰的知识生产机器,而是强调其与社会信任之间的情感联结——知识并非无生命的符号堆砌,而应承载一种温暖,能够回应社会需求、贴合公众期待。这种“温度”不仅体现在专家系统对公共利益的关注上,更体现在其与社会各阶层沟通时的态度与方式上。作者提出,专家系统若要赢得信任,必须从“高冷”的知识殿堂走下,融入社会脉搏,以真诚和责任感弥合与公众之间的认知鸿沟。这一观点突破了传统社会信任研究中对机制与结构的过度关注,转而聚焦于情感与伦理的维度,令人耳目一新。

此外,本书在信任重建的策略上也展现了独到的见解。作者从“建立机制、重置路径、重构方法”三个维度出发,提出专家系统应通过透明的决策过程、多元的参与机制以及灵活的沟通方式,重塑社会信任的基础。这种多维度的重建路径不仅具有理论深度,更在实践中具有可操作性,为专家系统如何在复杂社会环境中立足提供了切实的指引。

文字优美:知识与情感的交融

本书的文字风格如同一杯温茶,入口虽淡,却余韵悠长。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专家系统与社会信任之间的微妙张力,仿佛在讲述一段关于知识与人心的故事。例如,在论述专家系统如何“对标公共利益”时,作者写道:“知识若无温度,便如寒冰,虽坚硬却难近人;信任若无根基,便如浮萍,虽美丽却易飘散。”这样的语言不仅传递了深刻的哲理,更让人感受到作者对社会和谐的殷切期盼。整本书在学术严谨与文学美感之间达到了巧妙的平衡,使读者在理性思考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一种情感的共鸣。

逻辑通顺:从问题到策略的层层递进

本书的结构清晰,逻辑严密,从问题提出到解决方案的推演层层递进,令人信服。作者首先剖析了专家系统在当代社会中面临的信任危机,指出其根源在于社会需求识别的偏差、角色期待的错位以及公共利益的忽视。随后,作者以“准确识别社会需求、把握社会角色期待、对标公共利益”为核心,提出了构筑信任基础的三大策略,并进一步从机制、路径和方法三个维度展开重建路径的探讨。这样的逻辑框架不仅使全书内容环环相扣,更让读者在阅读中逐步明晰专家系统与社会信任之间的互动机制。

尤其值得称道的是,作者在每一部分的论述中都穿插了丰富的案例与数据,既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又避免了理论的空洞。例如,在讨论“重置路径”时,作者引用了某些国家在公共卫生危机中专家系统与公众沟通的成功案例,分析了透明沟通如何有效缓解信任危机。这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使本书不仅是一部学术专著,更是一本面向现实问题的行动指南。

知识之光,信任之暖

《知识的温度:专家系统与社会信任研究》是一本兼具学术深度与人文关怀的力作。它以“温度”作为切入点,探讨了专家系统如何在冷冰冰的知识与热切的社会期待之间找到平衡;它以“信任”为核心,勾勒出一幅理性与情感交织的社会图景。阅读此书,仿佛在知识的海洋中感受到了一阵暖风,让人既对专家系统的责任与挑战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可能性充满了希望。

正如作者在书末所言,愿本书能“启发更多的思考,促进更广泛的讨论”。的确,这本书不仅为社会信任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为每一个关心社会发展的人点亮了一盏灯。知识有温度,信任有力量,而这本书,正是二者交汇的美丽见证。愿我们都能在这份知识的温度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信任之光,共同构建一个更加健康、理性、充满信任的社会。

责任编辑:王丽丽
  • 甘肃农民报版权所有
  • 未经书面授权
  •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甘B2-20060007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编号:2806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