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感怀(七绝五首)
王有堂
敦煌感怀(其一)
敦煌壁立千佛洞,技艺高超世共崇。
多少古来绝妙者,身灵淹入碛沙中。
注:敦煌艺术,举世闻名。而创作者,绝大多数都没有留下自己的姓名,这些无名艺术家,最可贵之处,就是为艺术献身。他们的尸骨就掩埋在碛漠荒沙之中。正是这种牺牲精神,才造就了令人惊叹的艺术宝库。
敦煌感怀(其二)
莫高齐仰画工神,妙手牵魂倍感人。
大漠鸣沙响寰宇,千年韵致与时新。
注:莫高窟壁画,色彩鲜明,艺术精湛。这是艺术家用生命与灵魂创造的,所以令人极为感动。千年的艺术随着沙漠的鸣响传遍世界,与这个伟大的时代和谐相融,展现出新的文化内涵。
敦煌感怀(其三)
偶然挑破藏经洞,旷世惊奇五万宗。
嗟叹国珍遭厄运,大多讹在外洋宫!
注:公元1900年的一天,敦煌莫高窟的看守人王圆箓在16号窟内发现有一处墙壁、里面是空的,于是用木棍挑开,窟内藏有很多经卷,满满一窟。这个惊天发现,对于一个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的看守人来说,并不感到它的价值有多大。消息传出后被法国的伯希和得知,看到后非常惊讶,认为它的价值无法估量。这些自曹魏至北宋的经卷有五万余卷,包括佛教经卷、社会文书、刺绣、绢画、各体书法等等。经伯希和、匈牙利的斯坦因、日本的大谷光瑞的数次哄骗,掠走了三万多卷,剩下的一万余卷都是些残卷。
敦煌感怀(其四)
洞无片纸窟房寒,旁室余经字迹残。
含泪谛看毛颖翰,笔工独特叹奇观!
注:我参观藏经洞时,只是一穴空洞。洞的前方有几间平房,玻璃下成列着一些敦煌写经的残卷,字体较扁,笔墨娴熟;起笔轻、收笔重,书写强调顿笔的特殊方法。手法独特,艺术精湛,在世界艺术史上也是奇迹。敦煌书卷,不光是上面所说的敦煌写经字卷,还有各种不同风格的书写墨迹,而这些书法作品,大多数经英、法、日、美、俄、奥地利、瑞典等国探险家的盗窃掠夺,流散到世界各地,仅剩下少部分留存于中国。
敦煌感怀(其五)
西来佛教暖荒凉,戈壁沙滩闪亮光。
喜看今日丝绸路,锦花名胜更昭彰。
注:佛教是外来文化,其本源在印度;它能在中国站住脚并能发扬光大,说明了中国文化的宽容气度和包容气量。佛教与中国儒、道文化在长期的依附、冲突中达到融合,形成了儒、道、佛三足鼎立又互相影响的中国文化,主导着中国社会的历史进程。西晋时期佛教在敦煌地区已初具规模,给这片荒漠上增添了文化光亮。锦花,锦上添花。指今日旅游事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