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香利
暑期期间,陇原大地的农家书屋焕发勃勃生机。孩子们在这里阅读经典,村民们学习实用技术,返乡大学生开展志愿服务……这一幅幅生动画面,展现了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的文化新气象,彰显了农家书屋在乡村振兴中的独特价值。
农家书屋之所以能成为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载体,关键在于其精准对接了农民需求。
清水县根据农业生产特点设立农业技术专架;瓜州县针对留守儿童开设“四点半课堂”;静宁县顺应数字化趋势配备电子阅览设备……这种因地制宜的服务模式,让书屋从单一的图书室转变为集学习、交流、培训于一体的文化平台。
更为可贵的是,农家书屋正在重塑乡村文化生态。过去,农闲时节村民的娱乐方式单一,精神生活贫乏。如今,读书看报、技能培训、文艺活动逐渐成为新时尚。
在陇南市的一些村庄,农家书屋甚至成为村民议事的场所,大家在这里讨论村务、化解矛盾、凝聚共识,这种文化供给的改善不仅能丰富群众生活,更能促进乡风文明,提升基层治理效能。
要让书屋持续发挥“智慧引擎”作用,还需多措并举:建立图书更新机制,确保知识“常换常新”;培养本土管理人才,实现“有人管、能管好”;推动数字化升级,做到服务“不掉线”。唯有如此,才能让书香真正浸润乡村,焕发新的生机。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更要铸魂。农家书屋就像一座座“精神灯塔”,既照亮了农民的精神家园,也指明了文化振兴的方向。期待各地继续创新思路,让书屋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的“前沿哨”、提升农民素质的“加油站”,成为孩子假期的“成长地”,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文化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