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文县乡间,田园风光里总萦绕着一缕书香。文县全县305个行政村和社区的农家书屋,如一座座“文化粮仓”重塑着乡村精神生态,似“知识引擎”激活着发展活力,文明新风犹如清泉一般浸润着乡土,助力乡村振兴。
今年夏天,堡子坝镇八字河的农家书屋总被晨光叫醒。书架仿佛被镀上了一层金晃晃的光,10多个孩子早趴在桌边翻阅着心仪的书籍。张雅蓉盯着航天绘本,小手指在《嫦娥奔月》插图上点来点去。她抬头笑说:“原来嫦娥奔月是神话故事呀,书上说月球上全是一圈一圈的坑!”
隔壁“童心港里”更热闹,身着红色马甲的大学生志愿者带着张梓彤、张梓琪姐妹拼拼图,咯咯的笑声混着书页哗啦声,在屋里打着旋儿。
这是堡子坝镇夏日里的日常。从八字河村到堡子坝村,从柏树坪实践站到各村农家书屋,16个村的农家书屋像撒在马莲河沟峁里的文化星星,凭着一缕书香,慢慢浸润着乡风,悄悄改变着村里人的精气神。
农家书屋书架上的书更懂庄稼人的心思。返乡的张佳慧踮脚够下一本《果树修剪秘籍》,指尖在“花椒树夏季修剪要点”那页思考着。她说“我爸以前凭老经验剪枝,去年照书里的法子试了试,今年花椒产量比以前多了。”
八字河农家书屋的书,大致按“农味”“娃趣”“养老”“乡风”分了类,摆得满满当当。《设施蔬菜栽培技术》《民法典通俗读》《好家风故事集》旁边,堆着娃娃们追着看的漫画;大叔大妈常翻的《中老年健康养生指南》,页角早卷成了波浪。柏树坪的书屋里还打造了“村史角”,泛黄的老照片、手写的村志稿子和《文县民俗志》挤在一块儿,成了暑假里娃娃们“研学”的抢手货,总有人凑在那儿指着老照片问:“这是咱村以前的样子?”
“以前农闲了就蹲墙根晒日头、谝闲传,现在都往书屋钻。”堡子坝村李大爷捧着《中医食疗手册》乐呵地说,“不光能学本事,听年轻人讲书里的新鲜事,也不错啊!”
一到暑假,书屋就成了娃娃们的“第二课堂”。八字河村“童心港湾”的小书桌前,张敬尧正缠着返乡大学生问数学题,旁边的刘雨桐举着刚画好的“书屋手抄报”显摆。刘雨桐:“去年假期,我画了书架和我们看书的样子,开学后老师贴墙上了。”
八字河实践站临时设置的“娃仔角”更热闹。志愿者老师教孩子们做的放大镜、指南针成了“香饽饽”,几个娃围坐一团,举着树叶讨论“为啥有这么多脉络”;此外,老师带着娃娃们串村“访古”,听老党员讲当年修农田的故事。张雅蓉趴在笔记本上记着:“原来我们家种庄稼的农田,是爷爷辈一镐一镐挖出来的。”
“以前暑假,娃不是窝家看电视,就是野地里疯跑。”王慧龙妈笑着说,“现在每天早上自己背书包去书屋,回来还给我们讲书里的故事,懂事多了。”
这墨香,正悄悄改着村里的脾性。村口的麻将桌冷清了,书屋“农技角”吵嚷了,总有人捧着书讨论“哪页讲的嫁接技术更实用”;东家长西家短的闲话少了,很多人凑一起说:“书里讲的直播卖货咋弄”;守着田的人,眼里慢慢装进了“外头的世界”。这是堡子坝镇干部们最实在的感受。
“婚事新办不攀比,厚养薄葬记心里……”村规民约墙上,村民自编的顺口溜格外亮眼。《好家风故事集》被翻得卷了边,有户人家照着书里的“家庭公约”,在门上贴了张孩子每周读书计划表,写的字透着认真。
“以前觉得‘振兴’就是种好地、盖好房。现在才明白,心里有了光,日子才有奔头。”八字河村党支部书记王丹感慨,“书屋开起来,村里闹矛盾的少了,主动帮衬公益的多了。看来多看书,比啥都教育人。”
今年暑假,堡子坝镇里借着各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农家书屋等举办的“书香伴成长”活动,引来了10多个返乡大学生。他们帮着看娃辅导作业、带娃娃们访老党员、跟着老农学种菜……花样翻新的活动,让“走出村的人带知识回来,土生土长的人带热爱出去”有了真模样。
“农家书屋不能是摆设,得起作用。”堡子坝镇党委书记路新杰说,“要让书香漫出屋子,融进田间地头,确保接地气、冒热气、显生气。”
下一步,文县将整合全县文明实践站、农家书屋、童心港湾、青年之家、积分超市等资源,激活镇村党员干部群众的智慧,聚力拧成一股绳,把读书活动办得更红火。让村民在田埂上能学技术,在屋檐下能悟乡风,让这“文化灯塔”真正照亮乡村振兴的路。(刘玉玺 朱翠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