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甘肃农民报记者 毛婧雯 文/图
8月20日,金城兰州,2025年全省农家书屋工作培训班正在举行。
“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启智增慧、培养道德的重要途径,可以让人得到思想启发、树立崇高理想、涵养浩然之气。”讲台上,中宣部印刷发行局农家书屋工作处三级调研员陈凯正在激情昂扬地讲述阅读的意义。台下,众多参训人员中,有30多位来自全省基层一线的农家书屋管理员代表特别引人注目,他们齐齐昂起头,个个若有所思,眼神中满是对知识的渴望。
“中华民族自古提倡阅读,讲究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古人对文化的崇拜甚至到了宗教化的程度,古书上说仓颉造字而‘天雨粟、夜鬼哭’,可见在古人心目中,文化的创造是怎样的惊天地、泣鬼神。”手机“咔咔”地拍照记录,笔记本上“刷刷”地奋笔疾书,偌大的会议室里,这群每天在村上和书打交道的人,胸中激荡起涟漪,那是对知识的崇拜、对书籍的喜爱、对文化的珍重。
8月20日,2025年全省农家书屋工作培训班在兰州开班。
“2005年,农家书屋启动试点工作,2007年全面推开、2012年实现全国有基本条件行政村全覆盖。截至2024年底,全国共建成农家书屋58.7万家、数字农家书屋20万家,向广大农村配送书籍13亿册,农民读书难的问题得以基本解决。”高台县巷道镇东联村农家书屋管理员常娟听着这些数据,心生喜悦。她所在的东联村,村上通过土地整合和产业创新,村集体经济得以快速增长,为了让村民在物质丰裕的同时精神生活得以提升,村上在党群服务中心打造总面积300多平方米的阅读空间,农业技术、文学名著、儿童读物、历史类书籍应有尽有,极大满足了群众的阅读需求。
当手机成为新农具、新教具、新玩具,也意味着人们“在线”的时间越来越多,分给纸质书刊的时间越来越少。如何让农家书屋发挥更大的价值,牢牢把握“公共服务设施、宣传思想阵地、群众交流空间”的定位?当讲台上抛出这个问题,不同的人们心中涌现着不同的答案。
2025年全省农家书屋工作培训班现场。
“农家书屋不仅是书屋,也可以是党员的学习阵地、妇女的知识讲堂、村民的文化会客厅。”说起农家书屋工作,兰州市榆中县夏官营镇高墩营村农家书屋管理员景正红颇有见地,“我们村的农家书屋还联系了兰州大学、甘肃农业大学等高校的志愿者,每周六为孩子们开设免费的辅导班,让农家书屋真正成为群众的智慧充电站。”
从农家书屋改革提升到“百草园”数字平台使用推广,从文化数字化建设到数字化赋能乡村文化振兴,通过参加这次全省农家书屋工作培训班,农家书屋管理员学习技术、碰撞思想、交流经验,探讨农家书屋如何从“建好”向“用好”“管活”转变,推动全省农家书屋不断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