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甘肃农民报通讯员 程永峰 文/图
金秋时节,走进华亭市安口镇朱家坡村,连片的蔬菜大棚里绿意盎然,村民们正忙着采摘新鲜的蔬菜;石堡子再生资源开发公司车间内,农作物秸秆经过加工变成了一块块环保生物质燃料……这一派繁忙景象,正是安口镇推进村集体公司化改革带来的生动写照。
曾经空闲的农房、零散的土地、废弃的秸秆,如今却成了强村富民的“金钥匙”。今年以来,安口镇坚持以党建为引领,以市场化改革为路径,创新推出“强村公司”模式,通过盘活沉睡资源、推动产业融合,走出一条集体经济壮大、农民增收致富的乡村振兴新路径。目前,全镇已组建5家强村公司,覆盖所有行政村和农转非社区,上半年实现总经营收入175.5万元,村均增收超15万元,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
安口镇把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作为“一把手”工程,建立“镇党委—分管领导—村支部书记”三级责任体系,一村一策定制发展方案。通过“党支部+公司+农户”模式,党员带头示范,群众积极参与,形成了“支部引领、党员带动、群众参与”的良好氛围。在改革过程中,同步健全监管机制,聘请第三方对各村“三资”进行专业审计,让每一笔集体资金在阳光下运行,切实保障群众利益。
面对各村资源分散、实力不均的现状,安口镇创新推出“飞地经济”“抱团联建”模式,整合各村资金、资产和资源,跨村联合组建强村公司。这些公司由村党组织牵头,采取市场化运作,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
朱家坡、马家堡、吴家堡三村联合成立的农业发展公司,通过支部引领、公司带动、群众参与的方式,持续壮大蔬菜产业规模。“我们村今年新建了20个钢架大棚,预计年产蔬菜超过600吨,上半年已经实现营收48万元。”朱家坡村党支部书记高兴地介绍。
大坪村立足旱作农业优势,牵头成立农业社会化服务公司,为周边3个村提供土地托管、农机租赁、物资供应等服务,不仅满足本村需求,还为周边村提供服务,预计每年可为村集体增加收入10万元以上。
安口镇不断拓展产业发展领域,从传统种植向资源循环利用、林下经济等新业态延伸。石堡子再生资源开发公司利用废旧木材和秸秆开发生物燃料,形成了“资源回收+产业联动”的特色产业链。“我们每年可处理秸秆2000吨,生产生物质燃料1500吨,既解决了环境污染问题,又带来了经济效益。”公司负责人介绍。
与此同时,安口镇正在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组织双凤、前锋、阳安3个村的党支部书记外出考察学习,计划投资建设林下鸡养殖基地。“我们计划首批养殖生态鸡5000只,同时搭建线上+线下一体化销售平台,推动林下经济规模化、规范化发展。”双凤村党支部书记对未来充满期待。
强村公司不仅激活了农村资源,更增强了村级组织“造血”功能。集体经济收入增加了,村里有能力改善基础设施、提升公共服务;群众通过“保底收益+按股分红”方式,实实在在地分享到了发展红利。
“我在蔬菜基地打工,每天有80元收入,年底还能拿到分红。”朱家坡村村民王大姐。据统计,全镇通过强村公司带动超过2500户农户参与产业发展,户均年增收6000元以上。
今年上半年,全镇18个行政村集体经济收入同比增长15%,乡村振兴的经济基础更加坚实。安口镇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副主任杨兴龙表示:“我们将继续深化‘一领四联’机制,推动现有强村公司扩能升级,力争年内所有村集体收入再增10%,让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更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