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雪娟
每年重阳,我省各地的敬老助老活动总能刷爆朋友圈:金川区宁远堡镇举办“德润生日会”,以温情仪式为老年群体送上关怀;玛曲县开展“家国同梦守初心 孝老爱亲暖金秋”主题实践活动,义诊、慰问、精彩演出等活动,切实将关怀与温暖送到老年人身边。
这些活动,像一束束光,照亮了老人们的节日生活,却也照出了日常养老的“痛点”——当节日的热闹散去,那些独居老人的饭谁来做?那些失能老人的护理谁来管?那些空巢老人的精神需求谁来满足?
截至2024年底,甘肃省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493.07万人,占20.06%。尤其在农村,很多老人一顿饭就是“对付一口”;而在城市,空巢老人的家里,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这些日常的“养老痛点”,不是节日里的一场活动就能解决的。
真正的敬老助老,从来不是“节日里的突击”,而是“日常里的坚守”。在甘肃,已经有不少地方把敬老做成了“日常课”:“老年食堂”用活闲置校舍、幸福院,打造“15分钟助餐圈”,老人每餐自付几元就能吃到热饭,行动不便的有志愿者送餐上门;嘉峪关市康乐寿医护养老院的“六位一体”模式,把预防、保健、医疗、康复、护理、安宁疗护融为一体,老人们在这里不仅能得到日常医疗护理,还能参加书法、绘画等活动。这些“日常的服务”,不是节日里的“应景之举”,而是每天都在为老人遮风挡雨的“保护伞”。
敬老助老,也从来不是某一个人的事,而是需要全社会的“日常参与”。政府要完善养老服务体系,比如甘肃的“三级养老服务网络”,覆盖了城市和农村,让老人们“在家门口就能养老”;企业要参与养老服务,承担运营社区综合养老服务中心的任务,把“医养结合”的服务送到了老人的身边;社区要搭建“互助平台”,比如兰州市七里河区西园街道下西园社区的“一对一”帮扶,让社区的力量成为老人生活的“支撑”;家庭要“常回家看看”,让“孝”成为家庭的“传统”。
敬老助老,不是“重阳节的一阵风”,而是“四季常暖的阳光”。当“德润生日会”不再是节日里的“专属活动”,当“义诊慰问”不再是节日里的“应景之举”,当“老年食堂”“医养结合”成为日常,我们才能真正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的目标。这,才是对“重阳节”最好的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