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甘肃农民报通讯员 刘新艳 毛娜娜

秋意渐浓,走进西峰区彭原镇草滩村养殖户高万宝的基地,孵化房里,刚满月的小鸵鸟精神抖擞,活泼好动;葱郁的核桃林间,一群体型硕大的成年鸵鸟姿态各异,或扬颈张望,或迈步撒欢。

谁能想到,这片原本只种核桃的林地,如今因这群“生财伙伴”,成了当地特色养殖的标杆。

高万宝与鸵鸟结缘,始于2020年一次高素质农民培训。“当时去外地参观,发现鸵鸟没异味、易养殖,肉蛋皮毛都能卖钱,当即就动了心。”当年,他首批投入8万元引入100多只小鸵鸟。

“鸵鸟最大的优势就是不易生病、耐寒耐高温,而且经济价值高。”高万宝说,目前,基地孵育的100多只小鸵鸟,以每只400-500元销售给周边养殖户,鸵鸟蛋一颗130元。从肉到蛋再到皮毛,鸵鸟的“全身上下”都能变现。

养殖规模上来了,稳定的销路成为关键。高万宝积极拓展“线上+线下”双渠道。线下,鸵鸟肉、鸵鸟蛋直供农家乐;线上,皮毛生意靠“视频验货+称重付款”,客户远程确认后就能直接转账,省心又高效。

今年,经朋友介绍,他与国道旁一家农家乐负责人董长恒达成合作,挑选部分鸵鸟搬到农家乐附近“安家”,既供路人观赏和骑玩,又为餐饮提供新鲜食材。

“我5月份开农家乐,就想做差异化特色,引进鸵鸟后,推出爆炒鸵鸟肉、‘一蛋三吃’等特色菜,顾客反馈非常好。”农家乐负责人董长恒说。

如今,他的基地中除了110余只大小鸵鸟,还养殖了火鸡、孔雀、珍珠鸡等特色禽类,年收入稳定超过10万元。

责任编辑:王丽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