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甘肃农民报记者 曹勇

13亩农田流转费13000元、在村里企业务工7个月收入42000元、租种4.6亩葡萄收入30000元、担任社长薪酬9000元,这一笔笔收入算下来,刘成国今年家庭收入达9.4万元。这个收入水平,搁在以前,大半辈子务农为生的刘成国想都不敢想。

刘成国所在的临泽县平川镇三二村,曾经只是以传统种植为主的村子。以制种玉米为主,刘成国家仅靠13亩农田不到2万元收入维持生计,日子捉襟见肘。

村民日子过得“难心”,村集体日子也“不好过”,2017年以前,村集体经济为零。

穷则思变。2021年,潘峯在换届时当选为三二村党总支副书记,2022年7月当选为三二村党总支书记。“农户怎么挣钱?”“村集体经济怎么壮大?”这一系列问题都是摆在以潘峯为“火车头”的村“两委”班子面前的现实问题。

通过多方走访调研,村“两委”决定探索通过土地流转的方式增加村民和村集体经济收入。村上成立村集体公司惠多多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将全村5800亩农田统一流转过来,流转费每亩1000元。

“对于村民来说,是愿意把土地统一流转给村集体的。”刘成国告诉记者,自家的13亩农田,以前自己耕种,浇水、施肥等各个环节至少得需要将两个劳力“捆绑”在这13亩农田里,除过农资、水费等各项费用,纯收入不到2万元,这还不包括人工费用。现在把土地流转出去,自己再不操心,每年就有固定地租收益13000元。更为重要的是,“解放”出来的人力,又可就近务工,因此家庭收入较之自己耕种收入翻了四倍多。 

农民收入增加了,村集体经济又如何壮大呢?

三二村又积极引进百汇绿海、恒源农业、乾盛农业三家从事蔬菜种植、玉米制种、蔬菜育苗等产业的企业,来村里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三家农业企业的“入驻”,为三二村带来了无限活力。

引来“金凤凰”,还需“梧桐园”。三二村的“梧桐园”就是占地面积1600亩的绿色低碳现代循环农业产业园,主要打造蔬菜种苗培育、新品种试验种植、高原夏菜生产加工、仓储物流、产销对接为一体的全产业链基地。

“盘活村里倾倒垃圾杂物的‘天生场’,用于几家公司修建厂房。”潘峯掰着指头算了起来:百汇绿海流转农田1000亩种植蔬菜,村集体收取每亩地20元管理费。流转土地25亩修建厂房和冷库等,村集体收入租金2.5万元;恒源农业流转农田600亩种植制种玉米、制种谷子等农作物,村集体收取每亩地20元管理费。流转40亩土地修建加工厂房等,村集体收入租金4万元;乾盛农业流转土地33亩,从事包装箱生产,村集体收入租金1.5万元;惠多多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作为三二村村级集体经济公司,在从事农业社会化服务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同时,也流转500亩农田种植制种玉米,可为村集体增加收入22万元;村里剩余农田流转给农业种植大户耕种,村集体收入服务费16万元。

在外来企业“输血”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同时,三二村也积极培育“造血”功能。村里300亩集体土地由惠多多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种植,村集体收入16万元;盘活改造40亩“天生场”,建设玻璃日光温室1座、双面日光温室17座,进行蔬菜育苗,村集体收入35万元。

“2025年,村集体各项收入合计100万元以上。”潘峯告诉记者,4家企业在村里“安家落户”,也为“闲下来”的村民搭建了务工平台。仅百汇绿海每天用工量在60人以上,恒源农业用工量40人以上,每年务工7个月左右,每人每月工资达6000元以上,真正实现了“集体创收、农民增收”的目标。

随着村集体经济稳定壮大,三二村美化亮化工程得以实施、4.5公里道路得以硬化、村党群活动中心得到改造、村里老人逢年过节得到慰问……

三二村集体经济的壮大,反哺了村里的公共服务,改善了村庄基础设施,不仅美化了群众的生活环境,更在实质上提升了他们的生活质量。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要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质量效益,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提高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效能。”潘峯表示,三二村将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以绿色低碳现代循环农业产业园为依托,锚定做大“种苗经济”、做优“种苗产业”、做强“种苗培育示范区”目标,以更大力度、更精准、更可持续的联农富农举措,带动三二村乡村振兴事业高质量发展。

责任编辑:王丽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