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树果实凹凸不平,称为桃瘿螨畸果病,又名猴头果,是桃下心瘿螨引起的病害,桃瘿螨虫体微小,肉眼观察不到,因此与其他病害混淆,发生初期叶芽枯黄,易与病毒病混淆,中期易与桃缩叶病、缺硼症混淆,故往往被忽视。瘿螨不仅为害果实,也为害枝条、叶芽、花芽和花器,受害的枝条纤细且短,叶芽失去抽条能力,受害严重的桃芽出现芽体坏死现象,失去萌芽能力;瘿螨在桃芽内的幼嫩组织取食,导致桃芽芽原基受损,芽鳞片逐渐木质化、层数增多,影响树冠扩大;果实受害表现出不同形状深绿色凹陷状,凹陷部位难以着色.受害果实桃毛的密度变大、长度变长,与正常果实的细胞组织相比,受害果实细胞比正常果实细胞小,且排列紧密,因此畸形果实成熟晚,口感差,失去食用价值。
一、病原
病原为下心瘿螨,属微型螨类。体长200~210微米,体宽约65微米,厚约60微米,喙长约25微米,身体呈长圆筒形。足2对,位于体躯前端并向前伸。跗节着生羽状爪。背环75个,腹环65个。体侧具刚毛3对,尾毛1对。
二、为害特点
落花后,幼果开始受害,花落两周后开始显症,果面出现不规则暗绿色病斑,桃毛分布不均,果面出现不规则的暗绿色斑块,造成大量落果;随着果实膨大病部茸毛逐渐变褐倒伏、脱落,幼螨在桃毛基部为害,使皮下组织坏死,停止生长,形成凹陷,致使果实发育受阻而呈现深绿色凹陷状。后期果实呈着色不匀的猴头状,果肉深绿色,严重的果肉木质化并发生纵向裂口,有的裂口长而深。下心瘿螨为害后影响果实的代谢,从而使果实的生理生化指标发生明显的变化,影响桃果实的品质,严重受害果,果肉木质化,严重影响果品品质,从而失去经济价值。
下心瘿螨同时为害1~2年生枝条、芽。瘿螨危害桃芽后,芽体干瘪瘦小,呈现干枯状,紧贴枝条,受害严重的花芽和叶芽比正常芽小,芽鳞片层数增加1~2层,逐渐木质化,包裹紧密,开花展叶困难;受害的桃芽内叶原基受损,严重的无叶原基,因此失去萌芽能力,受害严重的出现死芽,且上层枝比下层枝受害重,受害枝多为深褐色,纤细而短,呈失水状,芽尖为褐色,有的枯焦甚至死亡。叶芽受害重于花芽,受害枝只见开花,难见展叶,后期枝条光秃,呈“干枝梅”状,受害花芽花期较正常花期延长10天左右,有的花瓣未开放就萎蔫脱落。
叶片受害,造成严重落叶。危害初期,叶尖首先干枯,中期叶片上形成退绿色斑。后期叶片向正面纵卷,后枯黄坠落,或形成干斑穿孔以至整叶脱落,出现有果无叶现象。
三、发生规律
桃下心瘿螨以成螨在1~2年生枝条芽鳞片及芽基等处越冬,次年3月上旬开始出蛰活动,3月下旬进入出蛰高峰,此后逐渐下降;4月上旬产卵,4月中下旬桃花开放时转移到果实上为害,5月下旬进入发病盛期。7月下旬由桃果转到桃芽为害,并进行产卵繁殖。
四、防治措施
1.避免从有瘿螨危害的桃树上采集接穗,或从有瘿螨危害的苗圃地调运苗木。
2.农业防治。除常规的水肥管理外,修剪时使树冠开张,保证内膛枝条接受更多的阳光,促使枝条健壮,芽多而饱满,同时及时摘除病果,冬季修剪时剔除因瘿螨为害而形成的纤细而干枯的枝条,减少病原基数。
3.生物防治。桃树开花时田间释放捕食螨,开展生物防治。
4.化学防治。秋季落后,桃树花露红期,喷施5度石硫合剂。从80%花落后开始,选择阿维·哒螨特1500倍,或阿维·高氯1500倍液,或炔螨特1200倍防治,或10%哒螨灵乳油3000~4000倍液,或0.2~0.3度石硫合剂,或2%阿维·吡虫啉乳油50~80毫升/亩,或40%阿维·哒螨特乳油1500倍液,或3%阿维·高氯乳油1500倍液,或20%螺虫·呋虫胺悬浮剂2000~3000倍液,或50%阿维·啶虫脒水分散粒剂1.2~2.4克/亩等药剂,10天左右1次,连喷2~3次,注意交替用药。
(省12316林果类病虫害专家 吴步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