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菜产业是秦州区的特色产业,从杨家寺镇的现代化良种扩繁,到大门镇的千亩白芸豆规模化种植,再到藉口镇的南瓜产销两旺,近年来,秦州区立足气候资源优势,多措并举,大力发展蔬菜产业,全区蔬菜产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菜篮子工程已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引擎”。
金秋,在秦州区现代农业产业园良种扩繁基地,番茄挂满枝头,西葫芦隐身绿叶间,形态各异的南瓜点缀田间。这片由天水兴之林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建设运营的良种扩繁基地,正用蓬勃的长势诉说着“沃土育良种”的故事。

“这几年,我们以点带面发展农户种植再加合作社的种植经济收入都有了明显的提升。680亩地种了番茄、辣椒、西瓜、甜瓜、南瓜、黄瓜,还有地豆和架豆。”天水兴之林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刘兴林说。
蔬菜产量离不开高品质的种子。为了保障种子质量,解决种子筛选难题,天水兴之林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投入28万元引进了河北聚力特种子精选生产线。走进加工车间,风选机、比重精选机、色选机依次排开,经过这条全自动化的种子筛选精选线,可确保出厂种子100%合格。
今年7月,大门镇1000亩白芸豆迎来丰收。沿着王沟村到田于村的“白芸豆产业线”行走,处处能看到道路两侧豆田连片、藤蔓缠绕、白芸豆生长旺盛的景象。
“最多的一天采摘了1.2万斤。价格每斤在2元左右。”大门镇上街村种植户杨永刚说。
为拓宽销路,大门镇建起了200吨容量的保鲜冷库,通过打冷处理,保障白芸豆长途运输品质,来自陕西、山东等地的客商在此长期收购。
金秋时节,藉口镇铁炉村的南瓜丰收,发展特色产业拓宽了群众的增收渠道。王继红作为铁炉村南瓜种植带头人,从九年前播下第一粒种子起步,发展到如今种植面积达四亩。每年,仅依靠种植南瓜,他就能增收两万多元。
“今年采摘了15000多斤,大的50斤以上的每个卖300到600元,剩下的小的在市场上每斤1元。”王继红说。
近年来,藉口镇铁炉村不断创新南瓜种植模式,从最初的大田种植,逐渐发展到林下种植及庭院经济。铁炉村的南瓜不仅品质卓越,产量也逐年递增。今年铁炉村南瓜种植总产量突破20万斤,大面积种植户达50户,南瓜已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金宝贝”。
从良种培育筑基,到特色产业破局,再到种植模式创新,秦州蔬菜产业科技化、多元化、特色化发展,不仅丰富了群众的“菜篮子”,更鼓起了农民的“钱袋子”,为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的产业基础。(秦州融媒综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