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甘肃农民报记者 郭彦英

初冬的秦州大地,寒意渐浓却生机不减。从乡间小道到名山胜景,一场关乎生态颜值与生活品质的蝶变正在悄然发生,秦州区各镇以实干为笔,以匠心为墨,以山水为卷,以文脉为魂,共同勾勒出一幅生态宜居、人文共兴的和美画卷。

乡间阡陌上,环境整治行动正酣。中梁镇的党员干部与群众俯身林间,为道路旁的树木规整树盘,清除杂草落叶,松土修枝,让原本杂乱的树根区域变得整洁有序,既护得林木安然越冬,也为乡村道路添了几分规整之美。大门镇则靶向发力,聚焦公路沿线、河道两岸,以人力与机械协同作战,清扫路面、清理沟渠,还修建起别致的花池与生态树坑,让村路颜值与实用性兼具,乡村风貌愈发清爽雅致。杨家寺镇同样聚焦路域管护,整树盘、清枯枝,干部群众携手攻坚,将道路两侧打理得干净利落,消除安全隐患的同时,让乡道尽显清朗本色。汪川镇的秋冬季整治热潮更是多点开花,不仅为树木疏松土壤、修剪枝丫,还拉网式清理排水沟渠,动员群众清理田间地头的杂草与废弃物,更有河长与护水员守护河道清澈,让水绿岸洁的景致重现乡间。各镇以精细举措破解环境难题,用实干精神筑牢生态根基,让乡村在冬日里依旧焕发着鲜活气息。

1763721104449064371.jpg

而在秦州东南部的齐寿山,初冬的景致更是绚烂如画。漫山林木褪去盛夏的苍翠,换上金黄、橙红与酱紫的盛装,层林尽染间,仿佛大自然打翻了调色盘。驱车沿盘山公路而上,两侧风光如流动的画卷徐徐展开,登临山顶极目远眺,起伏的群山化作彩色的波涛,壮丽非凡。这里不仅有视觉的盛宴,更有沁人心脾的生态馈赠。多年来的封山育林与生态保护,让齐寿山的森林覆盖率稳步提升,负氧离子充盈山间,成为名副其实的“天然氧吧”。更令人沉醉的是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古称“嶓冢”的齐寿山,被视作西汉水源头,与大禹治水的传说紧密相连,文人墨客自古便在此探幽寻古,如今依旧吸引着八方游客,在登高望远中对话历史,感受自然与人文交织的独特韵味。

从乡间的精细整治到名山的生态人文交融,秦州区正以多元举措勾勒和美乡村的模样。整治后的村庄干净整洁,绿意点缀;文化与生态共生的胜地引人入胜,秦州的冬日,因这份坚守与雕琢,愈发焕发出持久的魅力与生机。

责任编辑:孙振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