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风易俗
永昌 移风易俗处处新 文明乡风徐徐来
从规范村规民约到推进文明乡风……一次次理论宣讲、一次次暖心服务、一件件惠民实事,合力打开永昌县焦家庄镇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新画卷”。思想引领文明新风润泽千家万户“张大哥,听说前几天你家闺女结婚了,彩礼全部都退回去了?”“我们双方家境都普通,不想因为结婚让女婿家背上沉重的负担。小夫妻用省下的钱买了小货车挣钱养家,日子多有奔头!”……在杏树庄村的小广场上,乡亲们围坐在一起唠起了嗑。他们变身“宣传员、讲解员、劝导员”,用拉家常、讲实例、算细账的方式,把移风易俗的道理讲清讲透,一个“天然议事厅”就这样不知不觉地形成了。永昌县焦家庄镇通过创新理论宣讲载体和形式,把修订完善后的《村规民约》公开张贴在村内显眼位置,让广大村民出门就能看到;依托各类线上传播平台和新时代文明实践理论宣讲室、文化活动室等宣传文化阵地平台,整合资源深入讲、发挥优势沉浸讲,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发布“深化移风易俗 弘扬文明新风”倡议书,制作发放移风易俗宣传彩页和海报等宣传产品,不断扩大宣传教育的覆盖面和影响力,让文明新风吹拂千家万户。“有钱不能太膨胀,移风易俗不能忘,婚丧嫁娶讲节俭,不丢脸……”在焦家庄镇“送文化下乡”活动现场,移风易俗三句半的表演赢得在场观众连连称赞。他们将传统文化与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相结合,利用“文艺轻骑兵”巡演、“送文化下乡”等活动,把深化移风易俗宣传融入当地民俗特色,融合特殊节日,创作编排了一批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让群众在耳濡目染、易记易行的生活娱乐中,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今年以来,全镇组织开展移风易俗宣传宣讲、抵制高额彩礼宣传劝导、移风易俗普法教育等活动30余场次,发放移风易俗宣传彩页和海报等宣传产品2000余份。婚事新办、厚养薄葬、孝老爱亲等新风尚潜移默化融入群众心里,现代文明理念在乡村深深扎根。创新治理移风易俗形成长效机制彩礼不超过6万元,白事礼金不超过100元……简办婚丧嫁娶,规范操办酒席,是移风易俗引领文明乡风的重要一环。焦家庄镇不断完善机制建设,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建议,指导全镇12个村均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将反对高额彩礼、厚养薄葬等内容纳入其中,让“小规章”成为约束群众的有力抓手。为让村规民约“长牙带电”,焦家庄镇还指导各村规范完善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等组织和相关工作机制,为村规民约的执行“撑腰”。各村建立起“事前报备、事中监督、事后评议”的工作流程,事主需提前向理事会报备操办计划;由老党员、乡贤、村民代表组成的“监督员”,对婚丧嫁娶等事宜进行全程监督;事后组织相关人员对操办过程进行评议总结,使“软规定”变成“硬约束”。在红庙墩村“乡村振兴巾帼家美积分超市”兑换现场,大家纷纷拿着自己通过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积累的积分来兑换物品。该村的道德评议会中明确将“自觉抵制高额彩礼、践行婚事新办简办”作为评选“美丽庭院”“美丽家庭”“好婆婆”“好儿媳”等先进典型的重要标准,确保评选过程公开公正、选树典型具有说服力;并把评议结果纳入“积分制”管理,村民遵守村规民约可获得积分,形成“树典型、立标杆、学榜样”的良好风气,激发村民内生动力。今年以来,全镇红白喜事大操大办现象减少80%,参与志愿服务的志愿者增加100余人。人情风、吃喝风、攀比风等难言之隐、心头之痛已悄然消失,“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其他不办”的文明行为已经逐渐成为广大群众的行动自觉,并形成长效机制。典型示范崇德向善汇聚治理合力今年4月,河滩村党员李明的母亲去世,不同于以往白事动辄操办五六天,这场丧事仅用3天时间便圆满结束。丧期前两日,李家以“大锅饭”招待前来帮忙的邻里乡亲,到了第三天,准备了“碗碗菜”招待前来吊唁的亲戚朋友。3天丧期下来,除去必要开支,费用减少近一半。回顾简办母亲丧事的决定,李明目光诚恳,“现在倡导移风易俗、丧事简办,我们村召开会议健全了红白理事会,把丧事简办的具体要求纳入村规民约。我是党员,更要带头破旧俗、树新风,用实际行动为移风易俗出份力。”如今,在焦家庄镇,所有镇村干部、党员带头遵守村规民约,在村里起到了良好的示范效应,让更多村民看到了移风易俗带来的切实改变,人人争当典型的氛围日益浓厚。梅家寺村“移风易俗最美家庭”获奖者刘吉荣在活动现场分享了自己勤俭持家的故事。他用质朴的语言、真挚的情感,讲述了自己对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厚养薄葬的经历和感悟,温暖人心的故事深深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位群众,让大家深刻感受到模范的力量就在身边,要以模范为镜,从身边小事做起,传承美德、践行文明新风。“以前总觉得‘老规矩不能破’,现在才发现,新风俗更省心、更自在!”村民们的心声,道出了移风易俗的真谛。截至目前,水磨关村、河滩村先后获评市级文明村,其余6个村获评县级文明村。弘扬新风,革除陋习。永昌县焦家庄镇将持续深化移风易俗成果,通过文化长廊展示、乡风文明宣讲等多种形式,让文明新风吹进千家万户,引导村民从自身做起,争当移风易俗的倡导者和实践者,共同营造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乡村新风尚,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持久动力。(来源:爱永昌客户端)【详情】
发放移风易俗宣传手册
瓜州县河东镇发放移风易俗宣传手册。(来源:瓜州县河东镇)【详情】
临夏市开展理论宣讲
临夏市开展理论宣讲活动。(来源:文明河州)【详情】
成县 破旧俗“零彩礼” 立新风“抵万金”
零彩礼,抵万金。近日,成县小川镇后寨村再传佳话:该村一社群众王对红、赵巧红夫妇在二女儿王利娟的婚礼中,以实际行动响应“零彩礼”号召,成为该村涌现的又一段美谈。这已经是后寨村记录在册的又一例“零彩礼”婚礼,标志着移风易俗的文明新风在小川镇已悄然生根,蔚然成风。新娘王利娟,一位1998年出生的年轻教师,如今在新疆库车市英泥河小学教书育人;新郎刘青松,则常年奋斗在油田一线。两位年轻人的结合,本就代表着勤奋与奉献,而双方家庭在婚俗上的开明抉择,更让这份结合显得格外璀璨。“高额彩礼是负担,感情才最珍贵。”王对红,这位朴实的农民谈起决定不要彩礼的原因时,语气平和而坚定,“更重要的是,别人家办完事后,我们都看着呢,人家小两口日子过得和和美美,这比啥都有说服力!”尽管女方家态度明确,但新郎刘青松一家却有着自己的坚持。“叔叔阿姨培养出这么优秀的女儿,还这么体谅我们,我们更不能失了礼数。”刘青松表示,拿出6万元彩礼,是自家表达诚意的必要仪式。然而,令男方家意外又感动的是,这6万元在王对红夫妇手中完成了一场温暖的“旅行”:一半化为实实在在的嫁妆,陪伴女儿开启新生活;另一半则化作一个厚厚的红包,承载着父母全部的爱与祝福,回到了小两口的手中。这一“收”一“陪”一“返”之间,彩礼的旧有含义被彻底消解,取而代之的是两个家庭基于理解与尊重的“双向奔赴”。它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经济补偿,而成为了双方父母共同助力新家庭启航的“启动资金”。从“首例”的破冰引领,到“再例”的自觉效仿,后寨村的移风易俗工作呈现出可喜的“涟漪效应”。“近年来,镇上通过修订村规民约、发挥红白理事会作用、选树宣传先进典型等‘组合拳’,持续向陈规陋习‘宣战’,倡导‘喜事新办、婚事简办’的文明风尚。”小川镇党委书记镡兴垚说。从政府倡导到村民自觉,从个别示范到群体效仿,小川镇的移风易俗工作正在实现从“治标”到“育人”的深刻转变。这缕清新的文明新风,不仅拂去了蒙在婚姻之上的物质尘埃,更让感情回归本真。如今,在后寨村,在王对红家的喜气里,人们看到了新时代乡村应有的美好模样。(来源:成县小川发布)【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