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风易俗
康乐 “减负”高额彩礼 让幸福“轻装而来”
近日,走进康乐县胭脂镇各村庄,一股婚事新办、简办的文明新风扑面而来。从村干部到普通村民,大家用实际行动抵制高额彩礼,让婚姻回归幸福本质,为乡村注入了文明和谐的新活力。【详情】
为爱“减负”,定西开出“新处方”
“低彩礼、零彩礼”成为新时尚,简约婚丧取代大操大办,定西这场移风易俗的变革,正在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制度破局 四级联动织密治理网络在定西,一份推进农村高额彩礼问题综合治理工作任务清单以50条具体措施勾勒出治理的精细脉络。这份将6大方面20项任务逐项分解的文件,正是定西市破解高额彩礼难题的制度密码。“我们建立了市级干部包抓县区、县区包乡镇、乡镇包村社的四级联动机制,7名市级党政干部直接对接7个县区,确保政策落地不打折扣。”定西市委社会工作部相关负责人介绍。“现在有了监督哨,风气慢慢变了。”陇西县云田镇的“喜事监督哨”像灵敏的神经末梢,实时监测着婚俗动态。当哪个村出现彩礼攀比苗头时,由长辈等人组成的“三劝小组”立即介入,用亲情伦理化解心理症结,以村规民约明确行为边界,靠法律条文厘清权利义务。这种“三劝工作法”让高额彩礼在萌芽状态便得到疏导。而在制度设计的深水区,定西市创新建立的婚介机构“普法+执法”监管模式,通过定期组织婚介人员参加职业道德培训,同步开展经营行为检查,有效遏制了中介机构推高彩礼的乱象。“现在有了明确规范,我们更愿意引导新人重感情轻物质。”临洮县一婚介所负责人说,这种刚柔并济的治理手段,既划清了行业红线,又传递了文明导向。文化浸润 多维传播重塑婚俗认知“彩礼不是幸福的砝码,真情才是婚姻的基石。”这段字幕出现在临洮县拍摄的微短剧《主任嫁女》中,剧中村委会主任嫁女时坚持“零彩礼”的情节,让无数农村观众湿了眼眶。定西市深谙文化浸润的力量,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将婚俗新风送进千家万户。漳县的《乡村爱情》微短剧、渭源县的“四类人员”带动法,这些源自本土的创作和实践,让移风易俗更具感染力。岷县将婚俗新风融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花儿”,创编1200多首唱词:“彩礼高了伤感情,日子过得实诚才是真……”这些朗朗上口的民间小调,让文明新风吹进了百姓心坎。通渭县“红娘人才库”的档案里,500余名“新风红娘”的信息被分类整理,这支由妇联主席、退休教师等组成的志愿者队伍,正成为连接适龄青年的情感纽带。“我们不光牵红线,更要传理念。”红娘志愿者王阿姨说,每次介绍对象时,她都会先讲“低彩礼”的好处,不少年轻人因此改变了观念。在漳县殪虎桥镇的会议室里,“准丈母娘座谈会”定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化解了大家的心理顾虑,让“重感情轻彩礼”逐渐成为共识。成效显现 文明新风润泽乡村沃土“孩子结婚不是没钱给,是觉得没必要攀比了。”渭源县锹峪镇村民老张的话折射出定西市治理高额彩礼的显著成效。数据显示,通过综合治理,定西市农村彩礼平均水平下降30%。此外,渭源县路园镇的“道德银行”成了移风易俗的“助推器”。村民参与一次宣传得5分,简办红白事得10分,积分能换油盐、兑农资。“我去年简办丧事攒了80分,换了面粉和食用油。”村民老王说,更让他高兴的是,儿子结婚时也主动提出“低彩礼”。在岷县麻子川镇,一场特殊的葬礼让村民重新理解了孝道。逝者儿子按照新规定,用“一碗烩菜”招待亲友,省下的3万多元全部用于母亲生前未完成的心愿。“厚养薄葬才是真孝顺!”围观的乡亲纷纷点头。(来源:文明甘肃)【详情】
凉州区 喜事新办引领新风尚
新甘肃·甘肃农民报通讯员 马艳“彩礼本是心意,不该变成负担。娶媳妇是结亲,不是‘结债’……”近日,在凉州区清水镇河西村的小游园里,村民们围坐一圈,听着镇村干部用接地气的方式唠家常、普知识,引导村民转变思想观念,破除陈规陋习,树立文明新风。树荫下、凉亭旁,文明新风悄然吹来。小游园作为村民日常休闲聚集的场所,成了移风易俗宣传的“主舞台”。镇村干部和志愿者宣读了《凉州区文明婚俗倡议书》,并结合实际案例,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了高额彩礼的危害。同时,他们还向村民介绍村里婚事新办、简办的模范家庭,让“少彩礼、重感情”的观念慢慢走进村民心里。“村上给我们宣传抵制高额彩礼的内容,彩礼不超过6万元,待客不能超过20桌……儿女们的幸福比金钱更重要。”刚听完宣讲的村民李红玉说。除了集中宣讲,清水镇还组织干部、志愿者开展“入户宣传”,把抵制高额彩礼的新风尚送到每一户村民家中。大家带着宣传手册,走进村组巷道、农家院落,与村民面对面聊家常、算“经济账”“感情账”;针对有婚嫁计划的家庭,重点讲解彩礼“限高”标准和政策引导;对老一辈村民,则耐心解释新时代婚嫁观念的变化,鼓励他们带头摒弃陋俗。“河西村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采取线上线下宣传方式,向群众推送发放凉州区文明婚俗倡议书和凉州区定聘迎娶礼仪指导规范,修订了村红白理事会章程,成立婚姻劝导队伍1个,将抵制高额彩礼相关内容纳入村规民约,做到了人人知晓、人人参与,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凉州区清水镇河西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蒋振栋说。一笔彩礼,不该成为幸福的“绊脚石”;一场婚礼,更应回归爱的本质。在清水镇,抵制高额彩礼的宣传像春风化雨,悄悄转变着村民的观念。清水镇通过多样化的宣传方式,让文明新风在乡村落地生根,让文明新风常吹常新,“重人品轻彩礼”“婚事新办简办”的文明理念深入人心。【详情】
17名大学生的婚俗新风“宣传课”
大学生表演相声《戏说彩礼》。新甘肃·甘肃农民报通讯员 刘新艳 文/图“爱情不是‘价签’,婚姻不该被彩礼绑架。”“孩子们结婚,就是两个家庭合力托举一个小家庭。”……日前,在西峰区东湖公园,一段段铿锵有力的朗诵声吸引了不少市民驻足。这是陇东学院17名大学生志愿者自编自演的朗诵《诀别》现场,也是共青团西峰区委联合陇东学院团委开展的“抵制高额彩礼 倡导文明婚俗”主题宣传活动中的一幕。这17名平均年龄21岁的大学生,用青春视角和文艺创作,为西峰城吹来文明婚恋的新风。“团区委与校团委敲定合作后,从节目策划到编排演出,只用了19天时间。”该志愿者团队领队李扬阳说,这段时间,17名来自不同专业的学生迅速组队,查阅政策资料,到乡村调研彩礼现状,有人写剧本、有人揣摩表演、有人设计音效,一场“零经验”的文明婚俗宣传创作就此启动。李扬阳说,创作的过程中,选题如何精准触达问题核心、排练时如何让角色贴近生活,这些都曾让他们陷入创作瓶颈。他们走进群众生活,倾听“彩礼攀比”的闹心事,寻求学校团委老师的帮助,校准创作视角,让节目既保留批判锋芒,又饱含乡土人情的温度。最终,3个核心作品的框架逐渐清晰:朗诵《诀别》聚焦彩礼对普通家庭的拖累,相声《戏说彩礼》用幽默解构陋习的荒诞,小品《彩礼风波》则通过“准亲家因18万彩礼争执,最终靠理解化解矛盾”的剧情,展现文明沟通的力量。“以前觉得抵制高额彩礼是‘老生常谈’,但这些学生用我们能听得懂的话、爱看的形式来讲,感觉特别亲切。”西峰区居民苏秀梅说,年轻人的婚事,不攀比、量力而行最好。这场“接地气”的宣传,让文明婚俗理念随青春活力一同传播。在一周时间里,这17名大学生志愿者走进社区、公园、居民小区演出,吸引了近千名群众观看。“对我们而言,这次活动的意义早已超越了‘完成一场演出’,它让我们既是创作者也是践行者,从旁观者转变为共情者。”李扬阳说,青年参与社会治理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要扎根基层、联结各方,用实实在在的行动,为基层治理注入青春力量。【详情】
易俗社
新婚俗
明白账
- 甘肃农民报版权所有
- 未经书面授权
-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甘B2-20060007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编号:2806153